發布時間:2016-12-19 10:15:18 | 發布人:
博學教育 | 點擊次數: 1728
“求同情”的創業走不遠
朋友來北京旅游,在乘坐地鐵時遇到幾位這樣的“創業者”:大學生模樣,拿著手機在地鐵車廂里逐一向乘客詢問并“求掃碼”,給出的理由是“我們的創業項目,請掃碼關注,就算幫幫忙。”
朋友也是一位創業者,想到創業不易,加上幾分好奇,就用手機掃描了二維碼,關注了一個所謂的創業公號。沒想到,這個公號就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微店,里面銷售的東西無非是網上常見的“山寨品”,價格卻高得離譜。之后朋友果斷把這個公號刪除了。
類似“掃碼求關注”的場景,在北京、上海等大城市的地鐵里并不少見,有的是做微商,有的是做回收服務,還有的是做家政服務。在消費需求個性化、多元化的今天,這些創業者借助移動互聯網進行推廣,引起更廣泛的關注,打造更便捷的服務方式,想法是好的。
然而,在“求掃碼族”里,有些人把路走歪了。像朋友在地鐵里遇到求掃碼的“創業者”,只求掃碼博關注,不靠產品贏口碑。他們以創業為由,打著同情牌,獲取別人注意。這種方式確實可以在短時間內營造出一種“創業有成”的假象,但如果創業項目沒有優質產品為保障,最后難逃被“取關”的命運。朋友感嘆說:這樣的創業可謂“神仙難救”。
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創業者提供了新舞臺,利用互聯網搞營銷不僅成本低,而且往往可以在短時間內玩出彩、博眼球,以至于出現了產品和營銷孰重孰輕之爭。有觀點認為,玩好營銷就能輕松創業。他們可以舉出一些例子,比如很多手機、凈化器、母嬰用品的新品牌,都是借助互聯網營銷快速贏得關注。
營銷固然重要,但對于創業者來說,只重營銷的觀點可謂“只知其一、不知其二”。消費者買的是什么?是真正可以滿足需求的好產品或是好服務。細心觀察不難發現,在每一個營銷案例背后,都離不開優質產品的支撐。沒有這些產品,只靠營銷,無論是大忽悠還是求同情,即便有短暫的火爆,也只是曇花一現。甚至,有的所謂“創業者”用二維碼做幌子,以“創業”之名,行“非創業”之實,利用二維碼進行假宣傳、假推廣,這就突破了創業的底線,如果涉嫌違法,還應受到法律懲處。
其實,我國消費市場潛力不斷釋放、互聯網技術不斷更新,創業者機會很多,大有可為。比如,一些互聯網廢舊物資回收創業項目,把廢品回收業務做到了家門口,解決了很多人廢舊物品處理的難題;再如,一些互聯網生鮮配送創業項目,專做生鮮訂制、預訂上門時間的服務,提供了不一樣的消費體驗,也發展得不錯。
從這些成功的案例不難看出,營銷固然重要,但創業的根本還是要回歸產品,沒有產品的營銷只是空中樓閣,走不遠也走不穩。真正抓住消費痛點的創新產品,再配合適當的營銷手段,這樣的創業組合才算是如虎添翼,贏得更多消費者的認可和掌聲。